新聞
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,規范也不是一天建成的。特別是在IT行業,任何技術都是在不斷完善和自我進化的,SAS(Serial Attached SCSI,串行SCSI)規范也是如此。作為并行 SCSI 的后繼者,SAS 規范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。在 SAS 經歷的這些年里,它的規范得到了改進。盡管底層協議沒有太大變化,但外部接口連接器的規范發生了很多變化。這是SAS對市場環境的適應。而做出的調整,伴隨著這些“步步為營”的不斷完善,SAS規范日趨成熟,不同規格的接口連接器堪稱SAS發展史的見證。
這里我們需要區分“端口”(port)和“接口連接器”(connector)的概念。硬件設備的端口也稱為接口,其電信號由接口規范定義,數量取決于控制芯片(Controller IC,也包括RoC)的設計。但無論是接口還是端口,都必須依賴實體的表示——主要是管腳和連接器,才能起到連接的作用,進而形成數據通路。因此出現了接口連接器,它們總是成對使用:一個在硬盤驅動器、HBA、RAID 卡或背板上,與電纜的一端的另一個“咬合”在一起。至于哪一側是“插座”(插座連接器、插座連接器),哪一側是“插頭”(插頭連接器、插頭連接器),要看具體的連接器規格。
各式各樣的SAS線纜和連接器,太容易讓人眼花繚亂了……你見過幾個?
在SATA問世之初,排線和連接器的情況比較簡單——畢竟SATA不支持端口聚合,一個端口對應一個接口連接器,排線只有一個連接。 SAS則不同:它從一開始就支持4個寬鏈路,允許最多4個窄端口聚合成一個寬端口,并制定了相應的連接器規范。這樣,至少有兩種類型的SAS接口連接器。除了內部和外部的區別之外,各種可行的組合使 SAS 電纜的種類超過 10 種。但無法在兩端連接SAS設備”是常有的事。
詢問
最新博客